当前位置:首页 > 国际 > 正文

言短意长|谁可以做大学校长?

  • 国际
  • 2025-04-08 00:50:04
  • 11

在国内,有一些职位被加诸了太多的意义,所以谁来做都显得很难,也很累。

比如,中国的大学校长这一职位就属于这种。

鉴于悠久绵长的文教传统,人们对于大学校长尤其是名校校长有着非常高的期待。比如,校长应该是一位从小就学习优秀的学霸,是一位学富五车的学者,是一位情商极高的沟通者,是一位善于处理复杂问题的行政高手,更是一位能够带领学校大踏步发展的领导者。

只是当这所有的期待都同时加诸同一个人身上之时,这个职位就成了不堪承受之重。

大学校长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?谁可以做大学校长?

第一,大学校长应该是一位学有专长的研究者。

大学是传授专业知识和从事专业研究的地方,不是行政机关。主其事者应该学有专长,也可以给其他学者做一个表率。

现在的大学校长成长之路基本上已经非常“相似”:先是读书,不少人从本科一路读到了博士,然后留校任教或者去其他学校任教;任教后实现职称逐步晋升,从讲师到副教授再到教授并相继获得硕导、博导资格,有的还在不同阶段斩获了各类国家级人才身份。

在职称晋升的过程中,现在身为校长的他们大多会参与学院、学校的党政管理工作,历练自身的管理能力,逐步从学院副职晋升学院正职、学校副职,最后成为学校正职,执掌一校。

等到跻身校长这个阶段,其本科的毕业院校,甚至高中学习阶段之后是本科还是专科,都已不再重要。

如果你的校长高中学习阶段之后紧接着的学历是专科,你应该高兴,你的校长该是一个多么坚韧的人、多么有学习能力的人。拿校长的初始高等教育学历说事,就掩盖了校长的努力与时代的背景。

第二,大学校长应该是一位高瞻远瞩的管理者。

做研究做得好的人不一定擅长学校行政管理工作,所以现在的校长大多要经历很多年的学校管理工作历练,经历一个个管理岗位。

现在好一点的大学校长“标配”都是“两院”院士。院士不一定不适合做校长,但也不是都适合做校长,两个“岗位”要求各异。认为好校长一定必须是院士的,肯定也是一种误解。

对于大学校长来说,最核心的能力就是战略思维、决断能力。办大学和办企业,有一点很相似,就是决定一个大学(企业)命运的可能就是那么几个关键时刻,决断对了,迎来大发展;决断错了,从此走向衰落。

这样的时刻包括但不限于大学合并、校区设立、学科取舍等。

很多时候,大学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,就取决于关键时刻的一个关键决策。校长权衡利弊得失之后的决断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了。

第三,大学校长应该是一位宽严相济的忠厚者。

不管哪个学科,一个学者的成长自有其规律在。如果忽视这一规律,拔苗助长,非但不利于这所大学人才梯队建设,还会造成管理者与教师的关系异常紧张。

大学校长初任校长的时间,绝大多数时候已经过了50岁,正是心态渐趋平和的“知天命”之年,宽严相济、忠厚掌校,才是该大学之福。

一所大学要想有序发展,不能一直处于一种紧张关系之中,当然也不能毫无要求,一团和气,在蹉跎中毫无建树。该宽松的时候宽松,该严格之处严格,宽严相济,方可看出一位校长掌校的能力与特色。

掌校不易,有能者任之。

(作者陈良飞系澎湃新闻政治新闻部总监、港澳台新闻部总监,高级记者)

设计:王璐瑶

有话要说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