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资讯 > 正文

【社论】“机器人涌入景区”只是一个开始

  • 资讯
  • 2025-04-07 17:12:04
  • 8

“第一次在景区见到机器人,很有科技感,孩子一直在跟它互动”“外骨骼机器人出租每天爆满,有的游客等了2个小时”……机器人成为登山神器、引流“社牛”。据澎湃新闻报道,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,大批机器人涌入景区,这些机器人不仅优化了游客体验,也正在成为景区新的IP。

从蛇年春晚上机器人扭秧歌出圈,到外骨骼机器人、运送货物的机器狗涌入景区,智能机器人的应用,来得比大家想象的更快、更直接。

以外骨骼机器人为例,作为可穿戴的轻量化智能装备,一开始人们看到的功能是协助行动不便者,如今在“登山”场景中大受青睐,不得不让人重新想象其市场潜力。可以预见的是,今后在更多需要消耗人类体力的活动中,都将出现机器人辅助的身影。

同样在近期被热议的,还有“养老机器人”。在媒体的一份调研中,问及老年人最感兴趣、最有意愿消费的智能养老商品时,选择生活辅助类的人最多。前不久,国际电工委员会正式发布由中国牵头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,为各类养老机器人的产品设计、制造、测试和认证等提供基准。

当技术能力和市场需求、政策导向不谋而合,新的产业潜能正在释放。事实上,早在2022年,“全周期覆盖智能康复训练机器人”就在上海数十家社区康复中心应用。今年全国两会上,“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”“培育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”,更是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。

揆诸现实,远不只是文旅、养老行业,智能机器人已经广泛应用于制造业领域,在资源勘探开发、救灾排险、医疗服务、家庭娱乐等领域也正大展身手。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,正在深刻变革产业、颠覆行业,乃至改变我们的生活。

当然,智能机器人“深入生活”,特别是让人形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,可能尚需时日,但只有不断找到机器人应用新场景,不断给消费者带来新体验、解决现实需求,才能赋予机器人以“生命力”,让它们在进化中不断完善,真正成为大众商品。

为此,一方面,需要政府职能部门的政策指引,及时制定和完善覆盖机器人全生命周期的法规体系,明确安全标准、数据隐私和相关责任归属;同时做好相关产业的前瞻性规划,鼓励各方关注运动控制算法、AI大模型、场景化落地能力等基础性研发,涵养创新的“生态雨林”。

另一方面,也需要社会和公众“用起来”,毕竟,来自用户的意见反馈也是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一环。也只有在广泛的应用中,才能发现和验证技术和功能的不足,进而不断升级迭代,实现机器人服务的人性化、个性化与安全化。

中国的人工智能、智能机器人产业正在引领行业变革。当一条条产业赛道铺开,当一款款功能各异的机器人走到大众面前,机器人涌入景区,只是一个开始。

有话要说...